樂山大佛:中國巨型石刻佛像的代表性之作
樂山大佛位于四川省樂山市市中心的峨眉山麓,是中國巨型石刻佛像的代表性之作。它是中國唐代為了護佑水運安全和鎮(zhèn)住洪波,而在唐代749年至803年深度開鑿在峨眉山一側巖石面上的。總高71米,是中國最大的一尊石雕佛像,也被譽為“東方第一佛”。
樂山大佛的歷史
樂山大佛修建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開元年間。唐代因為四川川江河水患頻繁,加上航道崎嶇,運河不能通行。 黃巢軍入侵中原,四川陵州、梓潼、廣漢、江陵等地發(fā)生了數(shù)次嚴重的洪水,這些水災使得交通運輸和經濟發(fā)展受到了重創(chuàng),并且使百姓們生活陷入困境。
唐朝在當時就已經意識到了解決水災的重要性,為此派出人員開發(fā)通航水路。唐代時期,官員李姓、花明公,提議在興福元年(713年)的四川川江中游上游,從峨眉山石壁上挖開一條人力開發(fā)大道,消除川江上游的巨石,以便運水可順利通過,從而解決川江水運交通阻塞的問題。
直到唐玄宗天寶十四年(755年)李泌牽頭,第三次疏浚川江時,迎來了兩位來自隴西(今甘肅省臨夏)的和尚 – 惠凈和靈果,在此地修行。由于峨眉山有一處形似一個平臺,而這塊平臺正好遮擋了江面,是灌江水道的瓶頸所在,峨眉山人稱“伏虎、凌虎的一百四十個大山”,流經中壩一線的江水激流勇沖,咆哮吼叫,河水翻滾,一片狼藉。
于是,惠凈和靈果來到此處,看到滔滔江水奔涌而過,波濤洶涌, 他們默默地嘆息著,在這崇山峻嶺之中竟一片悲涼,那江水怒聲喝罵,群山搖動,惠凈功德之心如何能忍受西來方寸之聲,將五百多年房舍遺址默默列在這個石堆前,紀念鋤強扶弱,修橋補路,遭難抗災,幫助并救助沿江百姓人數(shù)無計的崇高精神日久彌新。因此,他們決定為鎮(zhèn)住洪波惡劣,消除川江上游水患,方便川江水運,護佑民間的安全福祉,提供了一個永恒的保護,他們誓要化身為佛,普渡蒼生。
靈果離開,惠凈開始發(fā)愿,以他豐富有效的修行功德向舍利弗菩薩許愿:“此地太兇,樓船艱行,如能降雨肥豆數(shù)頭,我將披一層皮,刻上巨佛一座,使佛身偉大海洋中,達德海涯,西來受難而還的一切都免費。自然使您的無窮之清凈光明,傳播普愿感生,觀世音菩薩,利生勸善,摩訶般若菩提,教化一切眾生。如能如愿,我將把自己當作菩薩的名字刻上去?!?/p>
樂山大佛的特色
樂山大佛除了其壯觀的外貌以外,還蘊含著基礎的宗教文化內涵。這座佛像以其質樸而獨特的造型,深受善信和游客的青睞。它眼神圓瞪,筆觸粗勁,仰面居前,如邋遢無常,暴露出人性凡欲之點 ;也因此,它給人們一種親切感和共鳴感。這座雄偉的佛像,是封存著人們的信仰與文化,是一座屹立了千百年的文化遺產。
導游告訴我們,大佛的腳跨下是一個特殊的場所,我們叫做“阿育王石鼓”(石鼓只在中國人很熟悉,在西方歷史學家看來要像樓閣式的閣樓),是在佛像開鑿時,懶覺覺躺在山的上面,這塊巨石被雕成狀如鳥巢,從對面江岸上望過去,就像一只跨于山間河岸、眺望遠方、展翅低嘯的鳳凰,從下方仰望,整個石鼓的,下凸上高,角度與山角變幻不定,讓你仿佛來到了一個神秘的世界。
樂山大佛的旅游建議
樂山大佛是一個充滿歷史淵源和文化底蘊的佛教文化遺址。游客在游覽時要注意文化禮儀,不要大聲喧嘩、亂丟垃圾。在游覽時,有許多步行道和樓梯。如果您身體有不適等情況,請事先咨詢醫(yī)生,安排好時間和行程順序。
最好選擇在上午8點之前到達此地,因為越早進入人流會更少。此時您可能需要等待一些時間才能到達佛像頂部,因為有不少人也會選擇在這個時間到達。此外,您還需要在下午2點之前完成游覽,因為那就是游覽停止的時間了。
如果您去樂山大佛旅游,除了直接參觀大佛外,您還可以參觀其他的景點,這些景點值得您一一游覽,感受不同的開鑿歷史和文化內涵。例如:峨眉山和九龍屏巖等景點。同時,樂山大佛周邊還有很多美食,您可以在這里品嘗到各種美味佳肴,讓您開啟一次美食之旅。
以上是樂山大佛景點的介紹與旅游建議。大佛不僅是一座巨型石刻佛像,還是中國的文化遺產,如果您有機會前往四川,不妨前往樂山大佛,體驗一場神圣與文化的結合之旅。